实验室成员参加2022年亚洲光电子会议(Photonics Asia 2022)并作报告287
由中国光学学会(COS)和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联合主办,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南通创新区、南通科技局联合承办的2022年亚洲光电子会议(Photonics Asia 2022)于2022年11月27-29日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设立15个专题,围绕光学及光学工程领域近100个研究方向进行了共同探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4万人。 11月27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光学学会副秘书长李焱教授主持,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龚旗煌院士与SPIE主席 Anita Mahadevan-Jansen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上公布了2022年中国光学学会新当选会士名单,沈平教授与Andrew Brown教授分别作为会士代表讲话。开幕式结束后,清华大学罗毅院士、亚利桑那大学Jennifer K. Barton教授、北京大学何琼毅教授、昆士兰大学Halina Rubensztein-Dunlop教授分别作大会报告。
主席致辞(左:龚旗煌理事长,右:Anita Mahadevan-Jansen主席)
会士代表讲话(左:沈平教授、右:Andrew Brown教授)
大会特邀报告
27日下午至29日全天,大会进行邀请报告直播,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光学企业的教师、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参加了会议,交流前沿光学技术,分享科研经验。 我实验室左超教授、冯世杰副教授与胡岩副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邀请报告直播。左超教授以“Computational phase imaging and diffraction tomography “为题,深入探讨了基于计算成像的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与衍射层析成像技术,介绍了这两类技术的成像优势、最新研究进展、成像分辨率以及成像效率的优化调控机制和方法,并展示了它们在生物学细胞的无标记定量化表征与“真三维”折射率成像的强大应用潜能。 我实验室左超教授做题为“Computational phase imaging and diffraction tomography”的邀请报告
冯世杰副教授以“Learning-based fringe analysis with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为题,介绍了深度学习与计算成像与光学测量这一学科的渗透与融合历程,冯世杰副教授表明构建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不仅可从单幅条纹图案中解调相位信息,而且还可自动生成与该相位相对应的不确定图(uncertainty maps),进而揭示人工神经网络对于其自身预测结果的信任程度。其实验结果表明当训练数据集缩小或待测样品十分罕见时,经过适当训练的贝叶斯卷积神经网络可准确地对其输出相位的可靠度进行量化,从而有助于避免对人工神经网络错误输出结果的盲目信任。 我实验室冯世杰副教授做题为“Learning-based fringe analysis with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的邀请报告
胡岩副教授以“Microscopic fringe projection profilometry system in Scheimpflug condition”为题,首先介绍了显微三维成像的系统结构及其两种常见系统构成,然后针对远心显微三维成像结构进一步提出了沙姆远心光路双目立体视觉方法。胡岩副教授表明该方法对于增大物方测量空间以及测量深度有着重要意义。随后他介绍了本实验室三维成像研究成果在工业以及远程医疗中的应用,并与现场专家兼会议主席韩森教授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我实验室胡岩副教授做题为“Microscopic fringe projection profilometry system in Scheimpflug condition”的邀请报告
此外,我实验室其他成员也高度重视并踊跃参与此次会议,多位同学向Photonics Asia 2022提交口头报告与海报并被接收,展现了我实验室成员在光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实验室师生参与Photonics Asia 2022口头报告(部分) 我实验室师生参与Photonics Asia 2022海报展示(部分) Photonics Asia 2022的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亚洲广大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光学领域青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凝聚了光学领域的科研力量,提升亚洲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学者皆是奋斗在光学第一线的优秀学者,通过交流与探讨,学者们通过展示各自的研究领域前沿发展激发了科研活力,为下一步开展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期待Photonics Asia 2023的顺利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