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Computational Imaging (SCI) Lab
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

文章简介

南京理工大学2023研究生招生宣讲会 ——与“理”一起向未来

459
发表时间:2022-07-15 12:49作者:孙珠珠来源:SCILab网址:http://www.scilaboratory.com

为扩大学校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研究生院坚持目标导向,紧扣学科主线,统筹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主体作用,着力打造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宣传模式。2022年7月12日,我校在多个媒体平台,由来自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左超开展了题为《计算光学成像:何为、何用、何处、何去、何从》的讲座,以实时直播的形式进行院校专业的讲解,围绕专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政策等内容,获得了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


11.jpg

上图人员为实验室博士生范瑶、王博文、左超教授、导播


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简称电光学院)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两大主干基础学科——电子和光学,于1992年10月组建而成。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光学工程系、光电技术系、探测与控制工程系、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无线通信与传感网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器件及应用研究所、实验室管理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和“团结协作、包容共生、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提出了“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一流研究型学院”的建设发展目标。

此次讲座由左超教授作题为“计算光学成像:何为、何用、何处、何去、何从”的报告,在报告中,左超教授从计算光学成像的定义、用途、发展现状、未来方向以及从业途径五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向观众介绍了计算光学成像的相关知识,在汇报中四位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也就左超教授所提出的课题进行了阐述。


22.jpg

SCILab博士生范瑶


首先是光学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范瑶,她对左超教授提出的“看不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同时对于解决无色透明的相位物体“成像”的问题也是范瑶在读期间的研究课题。就该课题她着重介绍了“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的原理以及难点,同时也介绍了自己研究的理论成果:给出了部分相干光场中“广义相位”的严格定义;严格证明了光强传输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从而使定量相位显微成像从“干涉”走向了“非”干涉。在范瑶汇报的最后,她分享了自己读研究生时所参与的各种联赛、汇报会、学术活动等等经历,也介绍了南京理工大学对于学生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支持政策以及鼓励机制。

范瑶介绍完毕后,左超教授对“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的应用进行介绍,阐述了数字全息显微镜技术。

第二位出场的是光学工程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博文,他对左超教授提出的“看不清”的问题进行自己的分享,他在博士生期间的研究方向是“计算光电远场超分辨成像探测”,对于解决“成像像素化的问题”王博文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一种光学仪器“孔径编码像素超分辨成像仪”其原理是“基于孔径编码调制系统点扩散函数,突破像元尺寸限制,实现‘亚像素’成像”此外,介绍了实验室的一些科研成果:孔径编码超像素分辨成像、孔径编码复眼相机阵列成像、非干涉光学相干合成孔径成像等,最后,王博文介绍了自己在读期间所参加的各项联赛汇报获奖情况,同时也对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表示感谢。


33.jpg

SCILab博士生王博文


接下来,左超教授对光学成像和如何突破衍射极限这两个方面进行引入,并介绍了实验室的一些研究成果。

第三位出场的博士研究生是南京理工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钱佳铭,他的研究方向是“结构光照明荧光超分辨显微成像(SIM)技术”,他首先介绍了SIM技术,提出了弱激发下的高效高保真结构光照明显微算法,将单次SIM重构所需原始图像进一步低至3幅,同时较传统算法具有更好的抗噪性,同时迎合最近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将单次SIM重构所需原始图像降低至物理极限1幅,最大化SIM成像效率,最后,钱佳铭介绍了自己在国外参加的学术会议并获得了“最佳学生报告奖”。


44.jpg

SCILab博士生钱佳铭


第四位出场的是2018级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卢林,对于左超教授提出的“看不深”的问题进行自己的阐述,她第一个研究成果是“无透镜”建立了部分相干照明下无透镜显微成像的光学传导,以及研究CyteLive无透镜显微镜,卢林也介绍了自己所参加的学术联赛以及和海外教授答辩交流的经历。


55.jpg

SCILab博士生卢林芃


对于计算光学成像的未来发展方向。左超教授表示:“对于我们科研人来说,永远是朝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发展的。”近五年,在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左超教授组建的智能计算成像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获得了68项国内专利、20项国际专利和9项美国专利,还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中的最高奖项,相关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左超教授向观众详细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对计算光学成像的赋能作用,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计算成像领域,用它来分析图像或者三维影像,引领计算光学成像与计量领域向“智能化”方向迈进。

接下来,左超教授对南京理工大学的办学优势以及特色,重点介绍了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学科情况,实验室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ESI千分之一学科(工程学),工信部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优势学科。学科平台包括江苏省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高维信息智能感知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光谱成像与信息处理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科技部图像测量技术研究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8个高层次支撑平台。左超教授主动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学院专业,南京理工大学作为211工程学科优势平台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电子技术专业在2009年就已经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都是名类前茅的,而光学工程专业更是学校光电信息中的龙头学科,最后也表示了对各位报考南京理工大学的欢迎


66.jpg

左超教授


讲座末尾,左超教授对网络平台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在问到“非干涉定量相位成像”的优势时,左超教授回答:优势一是不需要特别高亮度的相干光源,二是成像更简单,三是成像分辨率会更高。问到“SIM”技术可以进行几倍超分辨率的提升,钱佳铭回答道:“SIM”超分辨的本质是通过正弦调制将原本在截止频率以外的高频信息调整到截止频率以内,由于技术限制最高只能进行一个两倍的超分辨。在问到专业硕士的就业问题的时候,左超教授回答说: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就业形势都很好,具体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人生规划做出自己的选择。


77.jpg

上图人员为实验室博士生卢林芃、钱佳铭、左超教授、范瑶、王博文


最后,如果还有同学没有赶上这场精彩的直播讲座,可以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https://b23.tv/tRwsXL1







SCILab 官方公众号
SCILab 官方B站